課程概要(更新)

課程概要(更新)

哥雲 數位文化發表於
Number of replies: 0
自然科學

自人類有文明以來,就對自然界各種現象充滿好奇,並且因為實際的生存需要,嘗試去理解與解釋自然界的各種現象。可想而知,第一位仰望星空的人類,必定對浩瀚星空充滿疑問與想像,為什麼會有星斗、月亮與太陽?是什麼力量讓這些天體可以在天上不會掉落?而在它們之外又是什麼樣的世界等等,種種的疑問引發人思考,甚至入迷。

然而人類具備足以解釋自然現象的能力並非一蹴可幾,物換星移,天體的運行週而復始,並且與農作物的生長有緊密的關聯。數千年來,農耕可說是人們的命脈,在地上生活與耕種的人們為了使農作物順利生長,促進豐收,經過積年累月的觀察與紀錄,慢慢理出一些脈絡與法則,並且加以統計、計算並書寫紀錄,作為農耕例行活動的依歸,經過不斷地改進修正而趨於穩定,這就是曆法的由來,而這樣穩定的農業生活形態持續了很長一段的時間。

觀星與曆法可說是最早期的天文學,雖然對於自然界現象可以解釋的範圍有限,而且融入不少的神話、擬人化與主觀的想像,仍足以讓農業社會生活的人們信服、感到安定進而達成豐衣足食的理想生活。

時至今日,解釋天文、星體等各種自然現象,最普遍獲得認同的方法就是「科學」。例如「牛頓」的「萬有引力」與「三大運動定律」便足以解釋宇宙星體的運行,並且可應用在汽車、航天等機械工業,而他所發明的「微積分」亦是各類科學之基礎與共通語言。事實上,觀星與曆法的「觀測」、「統計」、「辨認」與「計算」等活動都與科學精神有不謀而合之處。

繼續閱讀